乐发表-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有保障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
1003-9279
国内刊号:
11-2866/R
审稿时间:
3-6个月
创刊时间:
1987
类别:
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周期:
双月刊
出版地:
协会类
语言:
中文
曾用名:
总编/主编:
洪涛
复合影响因子:
0.710
开本:
邮发代号:
18-224
期刊收录: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JST收录(日),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期刊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主要栏目:
述评、人物述林、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免疫、病毒检测、医药信息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简介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医学病毒学专业的学术期刊。报道病毒学研究与临床诊疗方面的科研成果,刊登基础研究、病毒诊断、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的论文。栏目:述评、人物述林、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免疫、病毒检测、医药信息等。读者为本专业科研人员、老年医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中等医药院校的有关教学人员;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医师;生物制品工作者;各级卫生防疫工作者;临床检验工作者,以及与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防治有关的基层工作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读者对象: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中等医药院校的有关教学人员,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医师,生物制品工作者,各级卫生防疫工作者,临床检验工作者,以及与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防治有关的基层工作者。此外,本刊对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及老年医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检索系统收录。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JST收录(日),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期刊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栏目设置

    述评、人物述林、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免疫、病毒检测、医药信息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杂志投稿

1.《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全文来稿应一式两份,应具有科学性,实验设计合理.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层次清楚,书写工整,用字规范,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有条件的要用计算机打印。论著、综述、评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临床经验交流、简报等不超过1500字;论著摘要不要超过800字。

2.《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文题力求简明、醒目,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限于20个汉字以内。文题中一般不要出现缩略语,能用中文的则不用外文。最好不用副标题。

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署名署名即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参与工作的多少和对该论文承担的责任之轻重以次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做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应标注到科室)及邮政编码位于首页下方。如作者有电子信箱,可生单位名称后加括号写出。作者应是:(1)实验工作的完成者,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三条必须具备。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至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藉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4.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国藉。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al";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Xianyan*,WUJianping,QINJiong,eta1*DepartmentofPediatrics,FirstHospital,Beijing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34,China。一般不要出现"首次出现……,首次证明……"等自我评价的语句。

5.主题词论著需标引2~5个主题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主题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主题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号隔开。

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7.图表每篇论著的表一般不超过4个,要有中、英文表题,必要时要有中英文表注。表题置表的上方,表注置表的下方。一般使用三线表(即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P值),可以加一条分界栏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表头及表身均要简单明了,并有英文对照。表一律插在文内相应位置。论著中的图每篇一般不宜超过4张,中文图题置图的下方,图注置图题之上,下接英文图题和英文图注。线条图(包括座标图)需画在硫酸纸上,要求线条光滑整齐,图示清楚,数字准确;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一般只要平面图),可画在复印纸上;电泳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标志清楚,不得人为涂改;免疫荧光、电镜照片及免疫组化照片一般出示彩色的和黑白的各一份,以便定稿后选择制版。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标尺)一律用规范字、符,不得手上写、画。图的放大倍数及染色方法应在图注中给出。综述中引用他人的图表应注意出处。

8.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血压仍以mmHg表示(mm与Hg之间加1/4空)。人体血药浓度测定,同人体其他检测值一样以升(L)为基础单位中的含量,不用ml或d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字。数字与单位符号之间留1/4空,如5min(分),10s(秒),20h(小时),40d(天)等。数字后的秒、分、时、天,一般用符号(s、min、h、d)表示。转速用r/min(转/每分)表示,不再用rpm。"分子量"已改为"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如"分子量为580KD"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580000)。

9.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三位数字一节,节间空1/4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309.476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白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而百分数公差其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其后写"%",如(65±2)%,不得写作"65±2%",亦可写作"65%±2%"。附有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cm×3cm×5cm,而不写成4×3×5cm。

10.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x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v(钮);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x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差异描述方法:如P<0.O5时,可写"差异有显著性"或"差异有显著意义",而不要写"有显著差异"。又如P<0.01时,可写"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不写"有非常显著差异"。

11.缩略语文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在括号中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2.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参考文献中的作著,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文内引用多篇文献迂序号连续时,用半字线"-"连接起迄序号,而不用波纹线。注意,文内所引文献必须是一次文献。只有1条文献,亦标序号"1"。书籍出版社名称中含出版地名时,仍须列出出版地名,如:"北京:北京出版社"。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举例如下:1.LevineSR,WelchKM抗磷脂抗体.陈芷若译.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17:267-269.2.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2-96.3.阮力,郑浩强,徐水婵,等.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F和G在同一重组痘苗病毒中的表达.病毒学报,1992,8:101-1064.RogerH,PurcellRH.HepatitisCvirussharesaminoacidsequencesimilarlywithpcstivirusesandFlavivirusesaswellasmemberoftwoplantvirussupergroups.ProcNatlAcadSciUSA,1990,87:20572063.5.洪涛.医学病毒学的发展.见:黄祯祥,主编: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9.

1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并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受××基金资助(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14.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意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出刊周期目录
[1] 王多春,姜孟楠,魏强.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体系[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90-493.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4-00119.
 
[2] 武桂珍. 本期重点文章导读[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83.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21.05.103.
 
[3] 王文军,宋娟,王瑞芳,等. 人疱疹病毒6型三重芯片式数字PCR方法的建立[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70-574.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8-00129.
 
[4] 苏彦斌,刘勇,王烨,等.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HEp-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75-580.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00302-00037.
 
[5] 游丽斌,朱颖,阚乃鹏,等.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81-586.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521-00084.
 
[6] 病毒灭活、VTM选择和样本保存对SARS-CoV-2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的影响[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99.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21.05.104.
 
[7] 近期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抗原变异[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42.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21.05.105.
 
[8] 樊涛,胡川泽,韩彦洁,等. 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病原学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66-569.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00927-00257.
 
[9] 陈庆园,郭华. 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87-589.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414-00065.
 
[10] 高颖,杨怡,欧阳艳艳,等. 新型冠状病毒标准物质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90-595.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4-00124.
 
[11] 段弘扬,李陆瑶,张流波,等. 消毒学试验用微生物现状及展望[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96-598.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26-00132.
 
[12] 曹卫华,高媛娇,易为,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99-604.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00830-00233.
 
[13] 周海卫,刘东来,麻婷婷,等. 基于不同型别腺病毒标准品的呼吸道病原体核酸试剂最低检测限性能评价[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94-499.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4-00120.
 
[14] 杨怡,宋庆贺,王霞,等. 八种灭活型病毒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稳定性的影响[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00-504.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4-00121.
 
[15] 史雯,茅海燕,陆龙喜,等. 轮状病毒实验室污染检测与常用消毒剂灭活效果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05-508.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806-00138.
 
[16] 黄洋,徐潇,李康,等. 检测肺炎球菌疫苗功能性抗体的标准株分子特征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09-513.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624-00105.
 
[17] 翟亚琳,赵元元,曹旭东,等. 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14-518.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6-00127.
 
[18] 顾华,高颜超,娄家怡,等. 浙江省入境标准品、质控品及校准品基本现状及利用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19-523.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827-00152.
 
[19] 张海荣,杨秀惠,吴瑞红,等. 2018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血清学及病毒基因型监测[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24-529.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01209-00300.
 
[20] 黄蓉蓉,林小娟,纪峰,等. 济南环境污水中肠道病毒A89型和C96型的基因特征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30-535.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406-00057.
 
[21] 范丽霞,李崇亥,王晓彤,等. 2020年青海省发现风疹病毒2B-L2c基因亚型[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36-542.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508-00076.
 
[22] 姜家龙,刘振武,王子奇,等. 重组人tau441 (P301S)蛋白表达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43-547.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222-00033.
 
[23] 杨秀惠,周勇,祝双利,等. 2018—2019年福建省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48-554.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317-00049.
 
[24] 宋易纯,吴瑞,薛泽润,等. 2017—2018年西安市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及肠道病毒71型分子特征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55-560.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625-00106.
 
[25] 张娜,黄涛,范凌云,等. 山东省2014—2016年新诊断HIV/AIDS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联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561-565.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308-00041.
 
[26] 魏强,刘剑君. 推进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标准体系建设[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84-486.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309-00043.
 
[27] 姜孟楠,魏强. 以生物安全法为遵循,推动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体系建设[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87-489.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10714-00125.
 
[28] 高福. 推进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建设,夯实国家生物安全基础能力[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81.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21.05.101.
 
[29] 徐建国. 创新微生物资源研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5):482.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21.05.102.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