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发表-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有保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北京友谊医院
国际刊号:
1673-9450
国内刊号:
11-9132/R
审稿时间:
1-3个月
创刊时间:
2006
类别:
国家级期刊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行政事业单位类
语言:
中文
曾用名:
总编/主编:
孙永华
复合影响因子:
0.761
开本:
邮发代号:
80-625
期刊收录: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期刊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主要栏目:
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简介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损伤与修复专业高级学术电子版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以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创伤、烧伤、骨科等)各级损伤与修复方面医师、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及研究生为读者对象,凭借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使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报道损伤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损伤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损伤与修复领域科研和临床工作的进展,促进国内外损伤与修复学术交流。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期刊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杂志投稿

1.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文体设计: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文稿附图量不限,提倡多附动静态图片。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短篇论著、经验介绍、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1500字,欢迎用动静态图像表达和说明文意。视频讲座为30~40 min。病例报告、经验介绍可以图像为主,并贯穿文字说明和评析。

2.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文题:力求简明扼要、醒目,突出主题。尽量避免使用缩写词。中文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文题不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3.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列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可列入致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专家述评和论著栏目稿件的作者需要提供第一作者个人近期正装照片一张及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

4. 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5. 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文摘要400字以内,英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6. 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的MeSH中尚无相应的主题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间隔。

7. 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8. 图表:表随文排,图题、图注也随文排,并留适当空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文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 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为5∶7左右,有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及软盘。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应经过剪切后充分显示关键部分。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不应影响照片重要部分的显示效果。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辩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标。每3张图单独占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张照(图)片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中箭头标注应有文字说明。动态图像:分别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文中应相应标记为“动态图×”。视频资料要求图像清晰稳定,剪接顺畅,保持裁剪获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视频文件采用的AVI格式,大小在5M以内。每个文件名均应与文中的名称相符。

9.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1·d-1”不能表示为mg/kg/d或mg/(kg·d)-1。

10. 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表示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时,应写为5%~10%或(10.5±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时,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不应写成4×3×5 cm3。

11.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М);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 ;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12. 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应于首次出现处先用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3. 参考文献: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期刊:序号(顶格)作者. 文题[文献类型]. 刊名,年,卷(期):起-迄页.

1周业平,蒋朱明,孙永华,等. 谷氨酰胺双肽改善重度烧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25-827.

专著:序号 作者(或主编者). 书名[M]. 卷(册)次. 版次(第1版免写).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迄页.

2 程天民. 军事预防医学概论[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1-66.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 作者. 文题//主编者. 书名. 卷(册)次. 版次(第1版免写).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迄页.

3胡嘉念,程天民. 手烧伤[M]//黎鳌. 烧伤治疗学.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63-369.

14.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15.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稿件的真实性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事项负责。

17. 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至本编辑部电子信箱,或登录本刊网站直接在线投稿,并详细注明稿件作者信息,包括通讯作者Email及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及邮编等,以方便尽快联系。文体设计: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文稿附图量不限,提倡多附动静态图片。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短篇论著、经验介绍、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1500字,欢迎用动静态图像表达和说明文意。视频讲座为30~40 min。病例报告、经验介绍可以图像为主,并贯穿文字说明和评析。

2. 文题:力求简明扼要、醒目,突出主题。尽量避免使用缩写词。中文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文题不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3.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列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可列入致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专家述评和论著栏目稿件的作者需要提供第一作者个人近期正装照片一张及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

4. 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5. 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文摘要400字以内,英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6. 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的MeSH中尚无相应的主题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间隔。

7. 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8. 图表:表随文排,图题、图注也随文排,并留适当空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文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 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为5∶7左右,有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及软盘。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应经过剪切后充分显示关键部分。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不应影响照片重要部分的显示效果。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辩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标。每3张图单独占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张照(图)片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中箭头标注应有文字说明。动态图像:分别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文中应相应标记为“动态图×”。视频资料要求图像清晰稳定,剪接顺畅,保持裁剪获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视频文件采用的AVI格式,大小在5M以内。每个文件名均应与文中的名称相符。

9.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1·d-1”不能表示为mg/kg/d或mg/(kg·d)-1。

10. 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表示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时,应写为5%~10%或(10.5±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时,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不应写成4×3×5 cm3。

11.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М);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 ;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12. 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应于首次出现处先用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3. 参考文献: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期刊:序号(顶格)作者. 文题[文献类型]. 刊名,年,卷(期):起-迄页.

1周业平,蒋朱明,孙永华,等. 谷氨酰胺双肽改善重度烧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25-827.

专著:序号 作者(或主编者). 书名[M]. 卷(册)次. 版次(第1版免写).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迄页.

2 程天民. 军事预防医学概论[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1-66.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 作者. 文题//主编者. 书名. 卷(册)次. 版次(第1版免写). 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迄页.3胡嘉念,程天民. 手烧伤[M]//黎鳌. 烧伤治疗学.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63-369.

14.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15.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稿件的真实性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事项负责。

17. 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至本编辑部电子信箱,或登录本刊网站直接在线投稿,并详细注明稿件作者信息,包括通讯作者Email及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及邮编等,以方便尽快联系。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出刊周期目录
[1] 信息动态[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封2,前插1-前插6,55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1.
 
[2]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创面修复科病史采集全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61-465.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1.
 
[3] 华英,张翠娜,张庆富,等. 烧伤精神障碍及其诊治与护理策略[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66-47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2.
 
[4] 吕欣,苏日娜,孙智文,等.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比较[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71-47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3.
 
[5] 周萍,段淑芳,龚裕州,等. 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78-483.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4.
 
[6] 张卫东,赵超莉,谢卫国,等. 臭氧气浴联合常规换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84-48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5.
 
[7] 陈向军,张晓宁,于丽,等. 丹红复温液对冻伤大鼠早期组织微循环的影响[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89-49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6.
 
[8] 黄瑞娟,王宏宇,巴特,等. CO2点阵激光联合酷蓝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及富血小板血浆序贯疗法治疗烧伤瘢痕的疗效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95-50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7.
 
[9] 陈粹,潘艳艳,李吉良,等. 老年特重度烧伤合并脓毒症伴持续低体温的救治[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03-50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8.
 
[10] 马鹏涛,毛玉陆,赵广利,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首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09-51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09.
 
[11] 李曼,朱威,张海萍.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15-519.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0.
 
[12] 陈诺,李羽霖,阮琼芳,等. 浓缩生长因子及其在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20-52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1.
 
[13] 吕大伦,陈雷,王合丽,等. 本科导师制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25-52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2.
 
[14] 高豪杰,肖仕初. 微型皮肤组织的制备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28-531.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3.
 
[15] 王威,韩斌如,吴英锋,等. 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清创方法的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32-535.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4.
 
[16] 史旭锋,魏冬,余小平,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新生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36-53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5.
 
[17] 陈沅,吴蓓雯,钱蒨健,等. 基于Benoit理论框架探讨人体成分分析法在预测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中的应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39-541.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6.
 
[18] 沈晓娴,刘斌,刘琰. 烧伤患者局部麻醉术前焦虑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对策[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42-546.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7.
 
[19] 张土,梁佩文,全红玉,等. 华法林过量并发膝关节腔内损伤出血一例报道[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47-549.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18.
 
[20] 蒋妍妍,甘丽,杨立妍,等. 传承创新再谱新篇——第十三届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济学术周烧伤与创面修复论坛顺利召开[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51-55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6.020.
 
[21] 陈旭,覃凤均,孙永华. 加强重症烧伤的学科建设和规范化烧伤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的思考[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369-373.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1.
 
[22] 贾赤宇,王鹏,张泽鑫. 重症烧伤救治:理念、挑战与希望[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374-38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2.
 
[23] 王德运,褚志刚,栾夏刚. 重症烧伤的早期救治[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383-38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3.
 
[24] 孙佳辰,马景龙,申传安,等. 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通过PI3K/PKB/KIF14通路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389-39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4.
 
[25] 张梦思,麻艺群,付晋凤,等. 微动力负压技术用于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的疗效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398-405.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5.
 
[26] 马珍珠,窦懿,张寅,等. 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06-41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6.
 
[27] 李宇能,刘昊楠,朱仕文,等. 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和费用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11-416.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7.
 
[28] 秦小锋,赵宇辉. 大面积严重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17-426.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8.
 
[29] 张娟,裴蛟淼,魏思明,等. 应用整形外科技术Ⅰ期分区修复急诊面部外伤的治疗体会[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27-431.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09.
 
[30] 程沙沙,王玲,古兰,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围手术期不同术前访视和心理疏导的对比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32-43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0.
 
[31] 于大鹏. 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35-44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1.
 
[32] 陆剑瑜,肖仕初,夏照帆. 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41-44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2.
 
[33] 冯颖,祝红娟,王倩,等. 糖尿病足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45-44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3.
 
[34] 寇佳慧,张梦圆,张宝林. 生物组织工程中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49-45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4.
 
[35] 李会娟,贾会学,关辉,等. 三种移动换药车消毒流程效果比较[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53-45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5.
 
[36] 赵婧楠,李孝建,邓忠远,等. 大面积烧伤合并Mallory-Weiss综合征一例[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58-459.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6.
 
[37] 信息动态[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5):46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5.017.
 
[38]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277-28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1.
 
[39] 姜笃银,贾珊珊,王兴蕾.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283-28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2.
 
[40] 林伟斌,朱聪,洪海森,等. 体外周期性压应力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成骨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289-300.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3.
 
[41] 舒斌,朱君佑,祁少海.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变化及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与机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01-309.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4.
 
[42] 陈雷,王帅,王合丽,等. 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10-315.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5.
 
[43] 朱喆辰,史京萍,王鸣,等.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下清创并手术缝合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应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16-321.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6.
 
[44] 周雅静,侯玉森,李冬海,等.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头皮在修复儿童烧伤后肢体关节瘢痕挛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22-325.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7.
 
[45] 张丽君,冯苹,张玲,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援鄂医务人员不适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26-33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8.
 
[46] 吴红,李凤,席毛毛,等. 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33-339.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09.
 
[47] 朱海涛,沈余明,田彭,等. 氯乙烯爆燃烧伤患者的治疗体会[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40-34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0.
 
[48] 原博,刘琰. 严重烧伤后高代谢反应及其应对策略[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43-34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1.
 
[49] 王在强,金发光,傅恩清. 颗粒酶B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49-35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2.
 
[50] 王珏,胡晓红,贺伟峰. 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作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53-35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3.
 
[51] 王曙光,张文捷,冯新民,等. 纤维环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及提纯筛选法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58-361.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4.
 
[52] 潘艳,刘义娟,魏亚利.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管理烧伤创面换药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62-364.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5.
 
[53] 王雪欣,胡晓燕,唐洪泰,等. 早期CRRT联合血浆置换成功救治创伤弧菌感染合并MODS患者一例[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65-367.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6.
 
[54] 贾赤宇. 结核性创面的研究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368.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7.
 
[55]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稿约[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后插1-后插2.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4.018.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