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发表-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有保障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国际刊号:
1003-0034
国内刊号:
11-2483/R
审稿时间:
3-6个月
创刊时间:
1987
类别:
统计源期刊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行政事业单位类
语言:
中文
曾用名:
总编/主编:
董福慧
复合影响因子:
1.248
开本:
邮发代号:
82-393
期刊收录: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主要栏目:
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


中国骨伤杂志简介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 中国骨伤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CA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骨伤杂志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 中国骨伤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
中国骨伤杂志投稿

1.1《中国骨伤》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为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关于伦理学的要求,当文稿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及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对涉及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稿,应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的规定。 

1.2 《中国骨伤》临床试验注册和CONSORT声明 临床试验研究的文稿要求进行临床试验注册,并提供试验注册机构及注册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稿要求按照临床试验报告标准CONSORT 2010 声明中报告清单的项目提供相关资料。 

1.3《中国骨伤》文题与作者署名 文题力求自明性,反映文章的主题;不使用非公知的外文缩略词和代号;最好不设副标题、不用标点符号。为了便于检索和国际间交流,各类文稿一律附英文文题并标出3~5个关键词。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做更改;要求提供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和全部作者单位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的英译。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即通讯作者),在论文首页脚注中英文通讯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通讯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和国名。 

1.4摘要与关键词 论著、综述类文稿要求附5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论著类(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标题;述评、专论、综述等可采用指示性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 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选取。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1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1.5 前言 前言应包括三部分内容:

(1)研究背景: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2)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设计的名称及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是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说明研究的临床意义、重要性和创新点。

1.6统计学方法

(1)统计学符号:根据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 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之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х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 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 x2=4.68,F=6.79,P=0.000等)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1.7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彬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彬斯基氏征。 

1.8图表 力求少而精,避免与正文重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和表题及相应的注释,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格使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空白项为未测,“-”为阴性结果;如有合计和统计学内容(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图片须清晰,层次分明,需说明的地方应按制版要求制作箭头或注字加以解释。图片的高宽比例以5∶7为宜。组织切片图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要求与比例尺同时拍照。有肖像照者,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并附说明。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征得版权所有者的使用授权。网上投稿时必须提供电子版图片,采用TIFF格式或JPG格式,请勿使用Excel和owerpoint。 

1.9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元、世纪、年、月、日、时刻、计数和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5%~20%不要写成5~20%;(70.2±10.6)%不要写成70.2%±1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2cm×3cm×5cm,而不写成2×3×5cm3。

1.10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等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余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 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V应为斜体;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为斜体。凡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或厘米水柱(cm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或cm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Hg=0.133kPa,1 cmH2O=0.098kPa)。 

1.11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PCR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1.12志谢 置于正文后, 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 

1.13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中文参考文献要求用英汉双语著录;用英文著录时,作者姓名用缩写形式(姓全拼,名为各字的首字母);刊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举例: 

①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张世民,张兆杰,刘昱彰,等。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折[J].中国骨伤,2011,24(7):570-573. Zhang SM, Zhang ZJ, Liu yz, et al. Treatment of senile 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J]. Zhongguo Gu Shang / China J Orthop Trauma,2011,24(7):570-573.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2]Schofferman J.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ly : fractured opinions[J]. Pain Med, 2010, 11(11):1585-1586. 

②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 [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Wang YC. Fractures and Joint Injuries[M].3rd Edition.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1030-1032. 

③专著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M]//编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周东生,王钢,王鲁博,等. 开放性骨盆骨折[M]//周东生,主编.骨盆创伤学. 2版.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8:190-198. 

[2]Ockner RK. Acute viral hepatitis[M]//Wyngaarden JB,Smith Jr LH, Bennett JC.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9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1992:760-765.

《中国骨伤》出刊周期目录
[1] 阮狄克. 循序拓展经皮脊柱内镜手术适应证与思考[J]. 中国骨伤,2021,34(11):991-993.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1.
 
[2] 王栋,许锦超,程伟,等. 经皮脊柱内镜通过骨性隧道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骨伤,2021,34(11):994-1001.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2.
 
[3] 周亚旗,王肖虎,李智伟,等. 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J]. 中国骨伤,2021,34(11):1001-1005.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3.
 
[4] 管晓鹂,薛文,王栋,等. 经皮脊柱内镜清创灌洗在骶髂关节结核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06-101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4.
 
[5] 何升华,利锦,赖居易. 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椎间融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5.
 
[6] 王海莹,吕冰,李辉,等.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关节突关节角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影响[J]. 中国骨伤,2021,34(11):1016-1019.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6.
 
[7] 张万义,陈献韬,王笑青,等. 电子聚焦式高能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 中国骨伤,2021,34(11):1020-102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7.
 
[8] 史明,张文捷,钟远鸣,等. 腰椎过伸位MRI在腰椎管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24-1028.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8.
 
[9] 刘刚,田野,曹鹏,等. 三维CT导航系统辅助下枕颈畸形螺钉置入术[J]. 中国骨伤,2021,34(11):1029-1033.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09.
 
[10] 张同同,王增平,王中华,等. 骨科天玑机器人在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0.
 
[11] 史文骥,毛宾尧,汪枫祺,等. 老年肩袖撕裂关节镜下修复方式再探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40-1043.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1.
 
[12] 张晨威,费骏,石仕元,等.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外科治疗胸椎结核的术中应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65-1071.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5.
 
[13] 张志成,张阳,张立志,等. 显微镜下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术——引流放还是不放[J]. 中国骨伤,2021,34(11):1072-1076.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6.
 
[14] 邓闽军,孙振国,翁伟,等. 腰椎定量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应用价值[J]. 中国骨伤,2021,34(11):1077-1082.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7.
 
[15] 尉峰,吴静晔,孙宇庆,等. 全脊柱成像系统与传统X线在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一致性对比[J]. 中国骨伤,2021,34(11):1082-1086.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8.
 
[16] 肖辉灯,柳根哲,孙旗,等. 过载静压下益肾活血通络含药血清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骨伤,2021,34(11):1044-1052.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2.
 
[17] 张世民,莫靖煊,靳蛟,等. 颈椎前路长节段融合术后并发气道阻塞行气管切开1例[J]. 中国骨伤,2021,34(11):1053-1057.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3.
 
[18] 李亚锋,移平,王延雷,等. NOD样受体蛋白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J]. 中国骨伤,2021,34(11):1058-106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4.
 
[19] 翟正佳,董健文,刘仲宇.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2021,34(11):1087-109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1.019.
 
[20] 胡衍,张浩,苏佳灿.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 中国骨伤,2021,34(10):891-89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1.
 
[21] 吴贵佑,于前进,朱红伟,等. 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895-90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2.
 
[22] 张忠良,费霖莉,傅俊伟,等. 代谢综合征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骨伤,2021,34(10):900-905.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3.
 
[23] 史文骥,毛宾尧,赵艳.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探讨[J]. 中国骨伤,2021,34(10):906-91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4.
 
[24] 程文静,丁国正. 股骨偏心距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区骨折影响的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11-91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5.
 
[25] 衡德忠,李静,翟江波,等. 个体化可控性应力外固定技术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骨伤,2021,34(10):915-919.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6.
 
[26] 王攀峰,章云童,夏琰,等.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20-92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7.
 
[27] 孙武,杨克新,罗杰,等. 退行性脊柱侧凸对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影响[J]. 中国骨伤,2021,34(10):928-933.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9.
 
[28] 刘秋明,夏宁晓,李小亚,等. 仰卧位常规器械OCM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照[J]. 中国骨伤,2021,34(10):934-94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0.
 
[29] 刘鹏,曹国定,李鹏,等. 胫骨骨内脂肪瘤1例[J]. 中国骨伤,2021,34(10):924-927.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08.
 
[30] 肇刚,王江涛,刘玉杰,等. 肩关节后方不稳的诊疗现状[J]. 中国骨伤,2021,34(10):940-946.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1.
 
[31] 唐金烁,周忠圣,肖建林,等. 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2021,34(10):985-99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8.
 
[32] 吕和,祝海炳,马一平,等. 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Wagner Ⅱ-Ⅳ级糖尿病足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47-952.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2.
 
[33] 桂景雄,许国泰,欧钜伦,等. 气囊止血带在胫腓骨下段骨折手术中的使用[J]. 中国骨伤,2021,34(10):953-958.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3.
 
[34] 张承哲,胡零三,赵烨,等. 强筋功法改善腰椎躯干肌力和活动度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59-96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4.
 
[35] 人物介绍[J]. 中国骨伤,2021,34(10):958.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21.10.014.
 
[36] 蔡弢艺,陈志达,丁真奇,等. 芯钻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闭合骨折的并发症防治[J]. 中国骨伤,2021,34(10):965-970.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5.
 
[37] 蓝益南,李健,蔡晓斌,等. 载骨形成蛋白2和肌肤生对兔胫骨慢性骨髓炎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71-977.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6.
 
[38] 赵有顺,林平,涂迎春,等. 慢病毒介导siRNA hsa-circ-0000885转染BMSCs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对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相关研究[J]. 中国骨伤,2021,34(10):978-984. DOI:10.12200/j.issn.1003-0034.2021.10.017.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