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发表-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有保障

生理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生理学会
国际刊号:
0371-0874
国内刊号:
31-1352/Q
审稿时间:
1-3个月
创刊时间:
1927
类别:
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周期:
双月刊
出版地:
学会类
语言:
中文
曾用名:
中国生理学杂志
总编/主编:
姚泰
复合影响因子:
0.602
开本:
邮发代号:
4-157
期刊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JST收录(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主要栏目:
研究论文、实验技术、快报、综述


生理学报杂志简介
  • 生理学报杂志

    《生理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27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所刊登的论文中,获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基金资助的论文占70%以上,全面反映了中国生理学界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已被美国、荷兰、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根据最新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报告,2005年《生理学报》总被引频次为905次,影响因子为0.921。在历年的国家和中国科学院以及上海市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屡次获奖。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生理学报》被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检索系统、《生物学文摘(预评)》,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荣获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特别奖。

  • 生理学报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 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JST收录(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生理学报杂志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生理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研究论文、实验技术、快报、综述
生理学报杂志投稿

1.《生理学报》(ActaPhysiologicaSinica)主要刊登生理科学及其相关生命科学的文章,设立的栏目主要有:研究论文、实验技术、综述和科海拾贝,还适当刊登重要的生理学及相关生命科学学术会议的专题报告。文章用中文或英文发表。来稿的内容应具有原创性,论点明确、结果可靠、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欢迎国内外生理科学及相关生命科学的工作者投稿。鼓励作者投送英文稿件,对学术内容和英文文字表述较好的文章予以优先发表。

2.生理学报投稿:请直接登录本刊网上投稿系统或者登录本刊网站进入“作者中心”,作者注册后,按照网页上的提示进行网上投稿。请先填写下载或复印的“投稿声明”,所有作者签名后,再制作成电子文件,在投稿时上传。如论文系在国外的工作,应有国外作者同意发表的信件(E-mail也可以)。作者可以向编辑部建议审稿人2~3名,并提供他们的所在单位、职称、通讯地址、电话和E-mail地址;也可以提出希望回避的审稿人名单。来稿如果在编辑初审后认为不符合我刊发表要求,编辑部一般在1周内通知作者。编辑部一般约在1~1.5个月内将审稿意见通过投稿系统反馈给作者。作者在此期间请勿将稿件另投他刊。如果作者主动撤稿,请务必告知我刊编辑部。

3.生理学报稿件的格式要求:在制作WORD文档的电子稿时,请采用MicrosoftWordforWindows的标准页面设置,中文采用宋体,英文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行距1.5倍,小四号字。请将所有的图(包括照片图)粘贴在文章的参考文献之后单独的页面上,附图注,保存在同一个WORD文档中。从正文开始编页码。编排顺序是:题名页,中、英文摘要,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图和图注,表和表注。请参考我刊网站上的“稿件模板”。

4.题名页:应单独一页,需有题目、全部作者的姓名、署名单位、通讯作者(即责任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的性别、年龄、学位、职称、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地址,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以及稿件的总页数、图表数和文章字数(不包括参考文献),提供资助的基金名称和编号(中英文对照),眉题(runningtitle)是不超过70个字母和空格的简短题目

5.生理学报各类稿件的要求

5.1研究论文

(1)题目:含义明确,言简意赅,能反映论文核心内容,并包含主要的关键词,一般不超过30个字。英文题目不超过150个字母和空格,一般不用缩写词。为了避免题目过多的雷同和过于笼统,使题目更加鲜明,题目中含“Effect(role)of…”之类的词,请尽量不要用,可在题目上直接写明是什么作用或影响。

(2)作者署名:署名者应是那些确定论文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并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而作出主要或实质性贡献者,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论文所报道的结果和论点承担责任者。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作者”的定义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制订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规范要求》进行正确的署名。

(3)单位署名:论文一般还署有作者所在单位名称,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交流及查询。作者所在单位享有作者署名时署有单位名称的权利。署名单位也是作者。作者个人、单位都享有著作权。作者在署名单位学习、进修或单位变动的,可在文末注出作者本单位或现工作单位及地址,不宜列入署名单位之一。

(4)摘要:本刊不采用“结构式摘要”,但内容必须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所有来稿均需有中、英文摘要(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及中图分类号)。中文摘要字数约400~500个左右。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英文摘要应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英文摘要的句型力求简单,通常应有15个左右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英文摘要的“研究目的”部分应突出重点,不要太多重复引言中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英文摘要题目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如YANGXiong-Li。为了便于英文读者阅读,英文摘要应该比中文摘要更详细一些,特别是有关方法和结果的部分,字数约为500个单词以上,为英文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5)关键词:每篇选3~10个词或短语。应尽量用IndexMedicus最近一年第1期Part2上主题词表(MeSH)中的词(可在PubMed网站的MeSHBrowser上查对)。中文也应使用与之相对应的词,可查中译本《医学主题词注释词表》。

(6)引言:不另列标题,扼要论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前人已有工作、研究目的和意义。

(7)材料与方法:写明实验对象。常规方法描述从简,创新方法或有较大改进的方法则应详述,以便他人重复。已发表但人们不太了解的方法应引用文献,简要描述。化学试剂、仪器设备均须给出制造商及产地的名称,动物、关键性试剂及测试仪器应说明品名、规格、型号及来源。人体实验或用人体组织或器官作材料,应由有关研究单位的专门委员会批准,同时符合1975年出版、198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和有关国际伦理标准。被试者应知情并同意。医院和被试者的名称可以省略。动物实验也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有关动物保护与使用的法律和法规。要说明所用的统计方法。

(8)实验结果:对原始资料作加工处理和必要的统计分析,写明统计结果、实验观察例数、P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平均数±标准差或标准误分别表示为mean±SD或mean±SEM。对所得的结果用文字、图表作逻辑性地描述。图表设计应正确合理、简明易懂。每张图、表都必须在正文中被引用。

(9)讨论:紧密联系研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推理,要突出新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以及对将来研究的影响。不要重复“结果”中详尽的数据或内容,避免证据不足的推理与结论,不要在讨论中做文献综述。

(10)致谢:写明感谢对本文工作给予帮助的个人或单位。

(11)参考文献:列出本文引用的所有文献,文献书写格式参见“6.参考文献”项。

5.2实验技术

此栏目发表具有独创性的实验新技术。内容也应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但可不设这些标题。

5.3综述

作者本人专长的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以本人系列研究工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述评,并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本栏目中还有“国家科学基金成果综述”,是以国家科技部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项目的工作总结报告为基础,再结合他人在同领域中相关研究工作的新进展而撰写成的综述。

5.4科海拾贝

此栏目主要发表对国内外各学术期刊和本刊已发表原创论文的读后感、学术心得或评论;中国生理学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事件等方面的文章。

《生理学报》出刊周期目录
[1] 胡理. 神经影像与转化神经科学专栏——序言[J]. 生理学报,2021,73(3):353-354. DOI:10.13294/j.aps.2021.0048.
 
[2] 南姣芬,孟攀婷,宗楠楠,等.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网络动态特性研究[J]. 生理学报,2021,73(3):355-368. DOI:10.13294/j.aps.2021.0033.
 
[3] 魏朝行,王继源,田广悦,等. 脊髓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与应用[J]. 生理学报,2021,73(3):369-388. DOI:10.13294/j.aps.2021.0037.
 
[4] 陈钰昕,张立波,吕雪靖,等. 非侵入性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镇痛效果与镇痛机制[J]. 生理学报,2021,73(3):389-406. DOI:10.13294/j.aps.2020.0093.
 
[5] 李睿枭,穆俊娅,刘继欣.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微结构量化分析方法及其在慢性疼痛研究中的应用[J]. 生理学报,2021,73(3):407-422. DOI:10.13294/j.aps.2021.0030.
 
[6] 郭光昕,朱清广,陈子颖,等. 基于神经影像技术认识膝骨关节炎慢性疼痛的复杂性[J]. 生理学报,2021,73(3):423-432. DOI:10.13294/j.aps.2021.0044.
 
[7] 刘路,田甜,徐韬,等. 针刺对偏头痛治疗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J]. 生理学报,2021,73(3):433-445. DOI:10.13294/j.aps.2021.0042.
 
[8] 梁佳琳,谢烨,库逸轩. 精神分裂症的脑网络特征与症状的联系[J]. 生理学报,2021,73(3):446-458. DOI:10.13294/j.aps.2021.0034.
 
[9] 李双玲,王顺,何元,等. 小鼠对异丙肾上腺素处理的品系特异性反应[J]. 生理学报,2021,73(3):459-470. DOI:10.13294/j.aps.2021.0041.
 
[10] 王纯,曹旭,尹静,等. 慢性睡眠剥夺加重APP/PS1/tau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病理损伤[J]. 生理学报,2021,73(3):471-481. DOI:10.13294/j.aps.2021.0032.
 
[11] 严珮,梁大焱,许文豪,等. CRISPR/Cas9技术制备S100A9基因编辑小鼠及表型研究[J]. 生理学报,2021,73(3):482-490. DOI:10.13294/j.aps.2021.0045.
 
[12] 项保利,苏菁,刘洋. Circ_0001666通过靶向miR-330-5p/HMGA2轴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J]. 生理学报,2021,73(3):491-500. DOI:10.13294/j.aps.2021.0046.
 
[13] 李志明,王铭洁. 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举措研究现状[J]. 生理学报,2021,73(3):501-508. DOI:10.13294/j.aps.2021.0027.
 
[14] 张子叶,向导,罗贝贝. 消化系统类器官及其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生理学报,2021,73(3):509-517. DOI:10.13294/j.aps.2021.0017.
 
[15] 郑文影,王超. 环磷酸腺苷参与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研究进展[J]. 生理学报,2021,73(3):518-526. DOI:10.13294/j.aps.2021.0038.
 
[16] 高萌,王超.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2参与调控小鼠卵子发生的研究进展[J]. 生理学报,2021,73(3):527-534. DOI:10.13294/j.aps.2021.0015.
 
[17] 《生理学报》投稿须知[J]. 生理学报,2021,73(3):后插1-后插5. DOI:10.3969/j.issn.0371-0874.2021.03.017.
 
[18] 黄梦汶,林昶东,陈剑峰. 整合素活化及其介导的黏着斑成熟与肿瘤转移[J]. 生理学报,2021,73(2):149-159. DOI:10.13294/j.aps.2021.0023.
 
[19] 王谨,朱娟娟,周菁. 基质力学微环境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影响[J]. 生理学报,2021,73(2):160-174. DOI:10.13294/h.aps.2021.0018.
 
[20] 邢欣,宋健. 大网膜中特异性先天免疫细胞的特征[J]. 生理学报,2021,73(2):175-180. DOI:10.13294/j.aps.2021.0001.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