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社会杂志
《科学与社会》立足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宣传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评价中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及其影响,立足于资源、环境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致立于提倡中国科技界的文化品味,当今科学与文化的交融,包括对科技名人、科学史事的评介。
《科学与社会》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科学与社会》曾被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收录。
-
科学与社会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知网收录, 万方收录, JST收录(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科学与社会杂志期刊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科学与社会杂志栏目设置
世界科学界、可持续发展、科学文化、科学评论
1.《科学与社会》稿件正文之前须有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
2.《科学与社会》正文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简介须打印在首页地脚处,内容有姓名、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本刊还征询书评、争鸣等类文章,包括热点问题讨论、学术观点的商榷等。稿件可直接发至编辑部电子邮箱,请注明投稿字样。稿件寄达三个月后未接到采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经采用,本部即赠2本样刊
[1]陈小平.人工智能:技术条件、风险分析和创新模式升级[J].科学与社会,2021,11(2):1-14.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01.
[2]刘露,杨晓雷,高文.面向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弹性治理框架研究[J].科学与社会,2021,11(2):15-29.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15.
[3]赵万里,丁奎元.绩效困境与科技奖励的新范式——从科技政策到创新治理[J].科学与社会,2021,11(2):30-51.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30.
[4]付楚幽.默顿-斯廷森-琼斯命题——多重的独立发现实例研究[J].科学与社会,2021,11(2):52-67.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52.
[5]李际.基于公众科学的全球合作——植物宏生态野外研究的方法进展[J].科学与社会,2021,11(2):68-78.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68.
[6]吴帮乐.人工智能终结了个人隐私吗?——从《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谈起[J].科学与社会,2021,11(2):79-93.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79.
[7]周菲菲,赵熠玮.东亚生命观视角下的日本动物伦理研究[J].科学与社会,2021,11(2):94-109.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094.
[8]李闪闪,郑小兰,张新庆.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伦理认知和态度分析[J].科学与社会,2021,11(2):110-122.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110.
[9]胡万亨.当卡尔·马克思遇见人工智能——《非人的力量:人工智能与资本主义的未来》评介[J].科学与社会,2021,11(2):123-137.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123.
[10]严长奇,王阳.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科技治理新向度——第八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综述[J].科学与社会,2021,11(2):138-142.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2.138.
[11]匡光力,汪文强.聚焦我国大科学工程发展问题的管理建议[J].科学与社会,2021,11(1):1-11.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01.
[12]王贻芳,白云翔.如何依托大科学设施实现科技引领[J].科学与社会,2021,11(1):12-23.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12.
[13]姜鹏.探讨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之道——以“中国天眼”为例[J].科学与社会,2021,11(1):24-30.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24.
[14]章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私合作路径研究——基于“伽利略”计划的启示[J].科学与社会,2021,11(1):31-43.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31.
[15]黄振羽.中国高校大科学装置治理困境与治理变革分析——基于“行政发包”视角[J].科学与社会,2021,11(1):44-60.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44.
[16]李克龙,徐飞.大科学工程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为例[J].科学与社会,2021,11(1):61-71.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61.
[17]曹天予.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J].科学与社会,2021,11(1):72-103.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072.
[18]彭家锋,刘永谋.论STS第三波浪潮的两大转向[J].科学与社会,2021,11(1):104-114.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104.
[19]杨正,肖遥.为何要引入公众参与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的三种逻辑: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J].科学与社会,2021,11(1):115-136.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115.
[20]安维复.教父时代科学思想传承何以可能?——基于文献的考量[J].科学与社会,2021,11(1):137-151.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1.137.
上一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下一篇:中国科技信息